4月13日上午,由中國魯迅研究會和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共同主辦的“在文學與歷史之間”——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nèi)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術(shù)研究單位的專家學者一百多人匯聚在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建筑東方飯店發(fā)表論文,紀念一場劃時代的歷史事件,共同緬懷新文化先賢,梳理百年歷史變遷的脈絡,尋找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
在開幕式上,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透露,為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該館正計劃舉辦系列紀念活動。其中有一個是用近百件文物和文獻資料,制作一個表現(xiàn)1919年中國方方面面的展覽,名為《國民: 1919》。 展覽中所涉職業(yè)很多,有總統(tǒng)、將軍、教授、外交官、文人、工人等?!。⒉淘?、陳獨秀、胡適、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顧維鈞、羅家倫,乃至外國的威爾遜、杜威等代表人物都將出現(xiàn)在展覽中。"
“五四”運動雖然是一個突發(fā)事件,并且是后來一系列變化的起點。但它與此前幾年發(fā)生的新文化運動有密切的關(guān)系。從1915年《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開始的新文化運動在民眾中取得影響,推動思想的開放和社會進步。新文化運動是“五四”運動的基礎。五四運動在某些方面加速了新文化運動,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進程。
“今天還有人籠統(tǒng)地將那個時期的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就是注意兩個運動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秉S喬生強調(diào)道,魯館在北京五四大街上的館區(qū),稱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而非“五四”運動紀念館,標舉的是持續(xù)時間更長的新文化運動,自然也把“五四”運動包括在內(nèi)。
另據(jù)介紹,他們還將在北大紅樓舉辦《五四現(xiàn)場》展覽,呈現(xiàn)從1919年5月4日學生開始游行到6月28日中國政府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的這段歷史。
“我們用運動期間的文物資料、照片和繪畫作品,敘述這場波瀾壯闊運動的全過程,呈現(xiàn)當時各行各業(yè)人們的面貌和情態(tài)?!秉S喬生如是說。他還表示,利用學術(shù)界多年來的研究成果,翻檢當時的報刊報道,介紹各階層對運動的反應,目的是帶領觀眾回到歷史現(xiàn)場,用大量資料、各種視角詮釋重大歷史事件。
除了《國民:1919》展示時代背景、《五四現(xiàn)場》回到現(xiàn)場展示細節(jié),該館還從新文化運動中選出八個杰出人物,制作《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八大家》展覽,目的是追本溯源,緬懷文化偉人的業(yè)績。他們對于中國現(xiàn)代的思想建設做出巨大貢獻,也是五四運動的發(fā)動和推動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文化的杰出代表者中,魯迅是影響極大的一個。魯迅在1919年里寫過不少文章,小說如《藥》《明天》和多篇刊載于《新青年》的《隨感錄》。后者文筆犀利,涉及廣泛的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問題。這些隨感文章后來收入雜文集《熱風》, 可以說,魯迅的標志性文體雜文在“五四”前后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研究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關(guān)系時,文學和歷史的關(guān)系凸顯出來?!秉S喬生稱,新文化諸位先賢中,魯迅是突出的一位。在很長一個時間內(nèi),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代表,甚至成為“唯一”。
在他看來,文學是時代的先聲,文學家敏感、熱烈,往往率先感知時代的變化。對于"五四運動"這樣一個劃時代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運動,大家需要在歷史和文學之間找到平衡,歷史和詩的結(jié)合需要精細的理性和豐沛的情感之間的平衡。在文學研究中,應有清晰的歷史背景;在歷史研究中,不妨有文學的提味素;文學引導歷史,歷史烘托文學。百年來的五四和新文化運動研究,為人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本次研討會,是歷史和文學的一次對話。
關(guān)注中國財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