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趨嚴,讓看重IPO退出的PE(股權投資)市場倍感“壓力”。今年上半年,PE市場IPO退出案例總數量縮水超兩成,帶動退出端大幅下滑。與此同時,投資案例總數量卻出現了近兩成的增長,“退冷投熱”成為一大新的特色。在募資難背景下,下半年PE或面臨“生存壓力”。
退出案例縮水明顯
股權投資市場的調整仍在持續(xù),且已經從募資端擴展到了退出端,這在單筆投資金額較大的PE市場表現尤為明顯。日前,清科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PE市場共實現593筆退出,同比下降35.8%。上述數據遠低于2016年同期,為近三年新低:2015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總退出案例數量均超過了900筆,2016年為近十年來的頂峰,達到了1300筆。
“2018年起IPO發(fā)行監(jiān)管趨嚴,對企業(yè)盈利能力要求變高,月度上會審核企業(yè)過會數量顯著下降。”清科研究中心認為,IPO退出遇冷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退出端表現的下滑。今年上半年,IPO退出222筆,占總退出數量37.4%,同比下降20.7%。
事實上,過去多年,有別于美國市場,IPO退出一直是國內PE機構最重要的退出方式,也是PE機構回報倍數最高的退出方式之一,“除了盈利,甚至會影響到PE機構的投資策略”北京某PE人士表示。
面臨“生存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在退出上不如往年,但PE機構在投資上卻依然毫不手軟。清科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PE市場延續(xù)以往的積極態(tài)勢,PE機構投資案例數1881起,同比增長17.5%。此外,大額案例頻出,螞蟻金服融資近140億美元,京東物流、居然之家、拼多多均獲得10億美元規(guī)模以上的融資。
“預計下半年PE機構‘子彈’相對減少,那么‘開槍’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充分發(fā)揮資本利用的有效性是保證投資收益的一個重要原則,這也對機構篩選項目和投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鼻蹇蒲芯恐行恼J為,從獲投企業(yè)角度來看,2018年上半年市場整體比較平淡,無論是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還是爆款產品都鮮有出現,整個市場進入調整期。
受資管新規(guī)影響,相比退出,對PE機構而言,今年上半年募資的形勢更為嚴峻。2018年上半年,PE市場分別新募集1020只人民幣基金和1只外幣基金,人民幣基金新募資總規(guī)模達2904億元,平均單只基金募資額為2.97億元,相比2017年全年單只基金平均7.03億元的募資規(guī)模下降明顯,其中2018年第二季度平均募資規(guī)模更是低至2.35億元。
“2018年下半年各機構將面臨一定‘生存壓力’。”清科研究中心認為,擁有優(yōu)秀歷史業(yè)績、實力強勁的機構更容易吸引到LP的關注,這對于新機構頻頻設立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而言,GP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或將得到改善。
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