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主似乎格外垂愛吳中大地,將無數(shù)的美好集聚于此。這里四季分明、水量豐沛、膏腴萬里、物產豐饒;這里經濟富庶、社會穩(wěn)定、教育發(fā)達、人文薈萃?!吧綕啥嗖赜?,土風清且嘉”(陸機《吳趨行》)的吳中大地,鐘靈毓秀,活力四射,孕育出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
盧衛(wèi)星 漁村 粉畫 88×128 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金獎
就繪畫而言,明清之際的吳地繪畫俊采星馳,成就了中國畫壇的半壁江山。而隨后的幾百年間,更是畫派林立,名家輩出。以吳門畫派為濫觴,衍生出的松江畫派、虞山畫派、婁東畫派,皆為引領風氣的時代翹楚。而海上畫派、新金陵畫派,也無不與吳地畫派或吳地畫家因緣至深;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巨擘顏文樑、龐薰琹、吳作人等大師,亦是從這片熱土走出的卓越兒女;至于新中國建立以來涌現(xiàn)的如張辛稼、吳?木、張繼馨、孫君良、劉振夏、劉懋善、馬伯樂、周矩敏、徐惠泉等吳地畫家,均浸淫著吳地的文化氣息,吸收著多元的文化滋養(yǎng),響應時代召喚,不負人民期待,共同打造出一個氣質獨特的地域畫派新群體。
吳地繪畫底蘊深厚,文脈綿長,面貌多樣。我認為,其中最為鮮明的特征有四點,即:兼容并蓄、多方融合、含蓄蘊藉和以道統(tǒng)藝。
劉振夏 陽澄湖畔牧鵝人 國畫
一、兼容并蓄
兼容并蓄是吳地繪畫的傳統(tǒng)。究其歷史淵源,在明代中后期個性解放思潮和商品經濟大勢的沖擊下,隨著有錢有閑的市民階層數(shù)量劇增,吳地的文化生活日趨豐富,人民也開拓出更廣泛的文化視野。出于日益增長的消費、休閑乃至凸顯個人身價和品位的需要,吳地繪畫催生了各種題材與風格類型的蓬勃繁盛。于是,在題材方面,吳地的畫家們既表現(xiàn)文人雅士的宴飲雅集、品茗酬唱、訪幽探勝,也表現(xiàn)平民生活的閶門舟阻、雜技游戲、農事耕讀;在風格方面,既有對注重筆墨表現(xiàn)、追求淡遠意境的文人畫傳統(tǒng)的繼承,也有對重視主題結構,講究真景實感的院體畫風的發(fā)展。幾百年來,兼容并蓄逐漸成為吳地繪畫的最重要特征:無論是文人畫家還是職業(yè)畫家,無論是個人化的怡情遣興還是有要求的贊助委托,無論是喜聞樂見的通俗娛樂還是曲高和寡的學術探索,皆能襟懷開闊、廣取博收、尊情好俗,主張多識,不但有效避免了師承“近親”繁衍可能造成的偏頗狹隘,也真正做到了趨新求異與復古尚博的并行不悖,乃吳地畫家內心世界之立體鏡像的生動反映。
顧志軍 迷戀與傳說 版畫 150×85 2014年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
二、多方融合
思想和藝術的兼容并蓄,必然走向異質觀念與風格的融合。故而,多方融合是吳地繪畫的又一重要特征。吳地畫家們“有古必參”卻非“繩趨尺步”,而是融會貫通、“無體不化”,助時人換眼,替畫史創(chuàng)新。事實上,吳門畫派本身,便是中國繪畫史上文人畫、院畫兩大傳統(tǒng)的首度融合。比如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家,博采眾長,“行”、“利”并存,引領文人畫家與職業(yè)畫家群體之間的換血重組,帶動藝術批評和審美取向的重新分化,從中折射出時代的雅俗旨趣嬗變。再如明末畫家張宏,也是融合多方的杰出代表。他既繼承了吳門畫派的風格和特色,又師法造化,青睞寫生,所構之境注入現(xiàn)場感的新鮮氣息,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較之于宋元時期的文人畫程式,吳門畫派還確立了完整而成熟的詩、書、畫、印綜合配置。自此,以詩歌詠志向情懷,借書法寫性靈氣壯,憑繪畫描莊嚴妙趣,恃印章篆金石鏗鏘,成為中國文人畫程式的主流標配——此舉,無疑也是體現(xiàn)其多方融合特征的有力佐證。長期以來,吳地畫家們梳理傳統(tǒng),借鑒時賢,兼總條貫,攬其精微,用自己的才智與真誠讓創(chuàng)作實踐適應時代變化的發(fā)展道路,努力實現(xiàn)古今中外的融合統(tǒng)一。
龐薰琹 油畫 穿藍印花布衣的女孩 1962 布面油彩
三、含蓄蘊藉
吳地是水的天堂。滾滾長江、淼淼太湖、綿綿運河以及縱橫密布的河道水網,哺育了吳地兒女并賦予其神采。吳地的水,既沒有波濤洶涌與起伏不定,也沒有氣勢磅礴和一瀉千里,而是一派溫和明凈以及含蓄蘊藉。這,是只屬于吳地的水意象,它在萬年演變過程中,早已內化為吳地畫家的生命特質和文化性格,并通過作品彌漫出如水韻一般的旖旎、婉約和空靈。因此,吳地畫家的文化積淀與內在修養(yǎng)絕非故作姿態(tài),而是發(fā)自靈魂的優(yōu)雅習慣與自然流露。他們的風流才華,由是也不會噴薄而出、鋒芒畢露,而是深藏節(jié)制、曲折釋放,在高明的文化密碼中盡顯美妙。比如肇端于吳門畫派的“仿”美學,即為含蓄蘊藉的集中體現(xiàn)。畫家創(chuàng)作中的“仿”,并不要求與所仿對象的近似或匹配,相反高揚主體意識,強調自我抒發(fā),在前人審美語匯的基礎上積累提煉、精致凝結,寄寓作品錯綜交集的深刻意旨,涵映對文化淵源和畫學淵源的通透了解,成為特定的文化場域、文化圈與交際群體綜合作用的產物。透過“仿”的創(chuàng)作以及對“仿”的解讀,作品的意義將在歷史的延宕中不斷疊加,從而更具蘊藉性。數(shù)百年來,吳地繪畫的語言、圖像以及其中承載的知識、思想和志趣,在歷時性傳播中被豐富、延伸乃至重生。直至今日,吳地繪畫依然優(yōu)雅恬靜、含蓄蘊藉,畫家們創(chuàng)造圖像觀念符號和新的觀看方式,依怙筆墨程式進行意涵“編碼”,伴隨筆勢流轉傳遞內在心境。含蓄蘊藉,已經成為吳地繪畫參與地域乃至民族文化建構的獨特姿態(tài)。
唐寅雙監(jiān)行窩圖并書記冊
文徵明猗蘭室圖卷
四、以道統(tǒng)藝
吳地畫家尤其注重創(chuàng)作的合理性、合法性與合目的性,簡言之即創(chuàng)作應該以道統(tǒng)藝。古往今來,所有杰出的畫家都會思考如何觀照歷史,如何對待當下,如何引領未來的問題。明代中葉,吳門畫派畫家就從技法和品味上對此前的浙派畫風提出指摘,而他們所倡導的“仿”,某種意義上也體現(xiàn)了對道統(tǒng)的選擇。道統(tǒng)者,即“認同、正統(tǒng)、弘道”之謂也。明末畫家董其昌、莫是龍、陳繼儒等人提出南北宗說,則標志著傳統(tǒng)中國畫學道統(tǒng)譜系的正式確立??梢钥吹?,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以王翚為代表的虞山畫派和以王時敏、王原祁為代表的婁東畫派,都是吳中地區(qū)的出色畫派,他們無不強調繪畫的道統(tǒng)意識,也均被奉為當時的畫學正脈。道統(tǒng)意識深刻地影響了吳地的畫家,他們通過確立道統(tǒng),以道統(tǒng)藝,讓母題限定和價值范式發(fā)揮其最大作用,幫助創(chuàng)作者審視、矯正創(chuàng)作主體的絕對自由所可能帶來的虛無和偏激。如今,吳地畫家們立足體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正在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和新文化建設中重構畫學道統(tǒng)。他們緊貼時代、感悟生活、關注民生、熱愛自然,以個體的思想血液接通時代脈動,以個體的藝術生命融入文化傳統(tǒng),從而使個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道統(tǒng)性的彰顯中超越自身意義,獲得升華,邁向不朽!
憑借雄厚的經濟基礎、博大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一代代畫家的群力推動,吳地繪畫在長達六個世紀之中,都保持著文化昌盛、交流活躍、人才迭出的局面,同時也為當今吳地繪畫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基礎。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精神的指引下,中國文藝界風蘇萬物、綠染大地。我相信,吳地的畫家們也將乘此偉大東風,承襲六百年的光榮,繼續(xù)依托江南水鄉(xiāng)的文化特質,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吸收各派文化長處,淬礪致臻,鑒往昭來,始終航行在偉大新時代的浪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添輝煌!
吳湖帆國畫云中山頂 1956年 145
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