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在日前舉行的“2018光華·騰訊經濟年會暨風云演講”上表示,中國要建設一個高標準的市場經濟,推動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的發(fā)展。
劉世錦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在于我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堅持擴大開放,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之上推動創(chuàng)新。
中國的市場經濟經過多年發(fā)展已經取得巨大進步,不過仍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大部分的商品供求已經市場化,但要素市場只有一半市場化。未來我們要發(fā)展一個高標準的市場經濟,就要解決一些難點和焦點問題,包括打破行政性壟斷、實現公平競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產業(yè)政策轉型,改革產業(yè)補貼,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勞動者權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綠色發(fā)展等。
劉世錦認為,下一步全球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國家市場經濟體系的競爭,中國應該繼續(xù)朝前走,把建設高標準的市場經濟的旗幟比其它國家舉得更高。要按照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發(fā)展市場經濟的要求,落實好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十九大關于改革開放的要求。
劉世錦指出,中國經濟增長仍有很大潛能,這種潛能要由過去“爬高山”轉向“填洼地”。在工業(yè)化進程中,鋼鐵、水泥、煤炭、建材等一些重要領域已出現歷史需求峰值,我們已經站在“山頂”。同時,“山下”還有許多“洼地”,主要有兩個,一是“效率洼地”,由于限制準入、缺少競爭、成本過高、效率低下而被抑制的供給和需求;二是“分配洼地”,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而未能釋放的消費需求。所以,下一步改革應該圍繞“填洼地”展開。
對于如何填補這兩個“洼地”,劉世錦認為關鍵仍然是深化改革。
第一,土地制度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農民的宅基地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能夠流轉。要加快開放城鄉(xiāng)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生產要素市場。
第二,加快壟斷性行業(yè)改革,降低五大基礎性成本。中國企業(yè)在能源、物流、通訊、土地、融資等基礎性領域成本比較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領域存在一些行政性壟斷,因此應加快改革步伐。
第三,加快服務業(yè)開放,重點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yè)。這對擴大內需非常重要。已經進城的農民要加快解決住房問題,住房問題解決后會有大量需求釋放出來。
第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重點不是搞一般的基礎設施建設,而要轉向醫(yī)療、養(yǎng)老、教育、社保、基礎研究等這些短板。
最后,國有資本應加大力度轉向社?;?以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
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