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之道——解密中國文明的源代碼》 張遠山 中華書局
2018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了張遠山關(guān)于中國文化考古的重要著作《玉器之道——解密中國文明的源代碼》。書中綜合考古證據(jù),結(jié)合2100張全球玉器文物彩圖,326種文獻證據(jù)。闡釋了華夏玉器的上古起源和中古承襲,精確論證了每種玉器的天文歷法對位和宗教神話內(nèi)涵。
書中還系統(tǒng)解釋了華夏文化的眾多案例,如《莊子》“用管窺天”之謎、《尚書》“璇璣玉衡”之謎、《禮記》“五玉”“六玉”之謎、《山海經(jīng)》“帝俊”之謎、《周髀算經(jīng)》“天圓地方”之謎、《尚書》“絕地天通”之謎、甲骨文“萬字符”之謎、萬舞與世界巖畫之謎、《山海經(jīng)》“昆侖”之謎等。
華夏玉器文化的天文原理
張遠山將華夏境內(nèi)的主要玉器出土遺址,在空間上,與文獻記載的華夏文明發(fā)源地進行系統(tǒng)性對位,在時間上,將遺址的碳十四測定年代與文獻記載的華夏古史紀年進行系統(tǒng)性密接,從而完成了八千年華夏玉器的框架性歷史定位,進一步借助玉器的形制與紋樣,論證相應(yīng)歷史時期的華夏天文歷法、宗教神話等重大歷史事實,使從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這四千年的華夏上古史,不再是虛浮無根的零言碎語或向壁虛構(gòu)的民間傳說,而是“有圖為證”的信史。
書中還對上古乃至后世的玉器進行了簡明直觀的四大分類,即:觀天玉器、祭天玉器、威儀玉器、裝飾玉器,論證了“華夏玉器原理”:觀天玉器是一切玉器的源頭和原型,觀天玉器的形制和紋樣是一切玉器形制和紋樣的總源頭,“祭天玉器、威儀玉器、裝飾玉器的形制,植根于觀天玉器。而祭天玉器、威儀玉器、裝飾玉器的紋樣,記錄了使用觀天玉器夜觀星象獲得的天文歷法知識,以及植根于天文歷法的宗教神話?!焙唵胃爬ň褪牵骸坝^天玉器衍生一切玉器?!边@個原理,是對華夏玉器進行文化解讀的總綱領(lǐng)。
此著既重視玉器本身,也重視玉器產(chǎn)生的時代、地域及所屬族群,并從對海量玉器的研讀中發(fā)現(xiàn)、歸納出相應(yīng)時代、地域、族群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特性,從而在古史“知識全圖”中,以GPS式的準確性,對具體玉器出土遺址及具體玉器進行歷史定位。這些原本“沉默的石頭”,其實默默告知了后世許多讓人震驚的歷史秘密。這些沒有字的玉器,是比文字還要純粹、還要直接的思想。作者說:“古人無一妄作?!标P(guān)鍵是找到打開的正確方式,作者描述古史,就像福爾摩斯對破案細節(jié)的推理與還原。
古代政治的最高機密
華夏玉器原理認為:天文歷法衍生一切文化。作者說:“華夏萬舞(卍舞)的三大舞姿,全都植根于天帝的宗教神話造型和天象的天文歷法符號。秦漢以后萬舞雖然消亡,但是萬舞的基因全面滲透了中華文化,成為中華舞蹈、中華音樂、中華詩歌、中華戲曲、中華武術(shù)、中華百戲、中華雜技的終極源頭?!币簿褪钦f,天文歷法是中國文明的根本基因。
作者通過文化考古提出:四千年前,黃帝族通過“炎黃之戰(zhàn)”南下中原,征服了農(nóng)耕三族建立夏朝,黃帝族作為統(tǒng)治民族,人數(shù)大大少于被統(tǒng)治三族,因而對被統(tǒng)治三族進行思想文化控制就成為政治需要。為了將上下尊卑包裝成符合天道的“天理”,黃帝族統(tǒng)治者違背天文真理,炮制了天圓地方、天尊地卑等一整套偽天文理論,即“蓋天說”,并將這一核心思想滲透進一切禮制和人文教化系統(tǒng),經(jīng)過長達四千年的長期滲透和層層遮蔽,使這種思想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潛意識。
黃帝族利用政治權(quán)力,實行“絕地天通”政策,對天文歷法知識和天文儀器等確立了嚴格的保密制度,禁止普通民眾獲得天文知識、接觸天文儀器、進行天文研究,以便壟斷天意解釋權(quán)和天神祭拜權(quán),從而穩(wěn)固黃帝族的人世統(tǒng)治權(quán)。就這樣,天文歷法知識成為夏朝黃帝族及其后歷代統(tǒng)治者最高級的統(tǒng)治機密。
解讀新石器文化的范式
本書通過論證得出的華夏文化原理,即天文歷法是一切文化的根本基因,也許是普適全球的文化解讀范式,尤其適合于解讀一切新石器文化。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類知識的核心和至高點就是天文歷法,它是宗教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等一切人文建構(gòu)的總源頭。即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義即人道源于天道。新石器時代的一切遺址和遺物,從物質(zhì)形態(tài)到文化細節(jié),無不與當時的天文歷法知識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華夏文化原理由此可能成為解開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存奧秘的鑰匙。本書的這一發(fā)現(xiàn),也許會對新石器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队衿髦馈返诎苏拢蛯θA夏文化原理在考察新石器文化中的適應(yīng)性做了一次實驗。該章通過對華夏萬字符、萬舞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傳播所做的考證,證實全球新石器時代各地域間有著深刻的文化交流,各地域文化具有不可忽視的共性可資參證。
《玉器之道——解密中國文明的源代碼》內(nèi)容簡介
2100張高清全球玉器文物彩圖,326種文獻證據(jù)。
玉器收藏估值寶典,玉器研究指南。
復原華夏知識總圖,貫通華夏八千年史。欲讀中國書,先觀中國圖。
本書將顛覆你關(guān)于玉的粗淺認知:
玉=神:古人以玉為祭,主要是祭拜天上的各種神祇:北極天帝、北斗星君、四象大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諸神等,并在玉上刻畫或雕塑眾神形象或符號。
玉=王:古代王者的一切,無不與玉相關(guān)——以玉為檔、以玉為飾、以玉為禮、以玉為兵、以玉為祭、以玉為葬等等。
玉=權(quán):古代王者通過獨占觀天玉器、祭天玉器等重寶而獨占天文研究權(quán)、天意解釋權(quán)及天神祭拜權(quán),并由此而獨占人世的統(tǒng)治權(quán)。
玉=書:古代王者以玉為密檔和書籍,用以記載維系其統(tǒng)治合法性的一切核心知識——天文歷法、天帝神祇、宗教神話、歷史傳說等等。
編輯推薦
☆ 2100高清圖,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玉器臥游寶籍,及尋訪導游手冊
本書收錄了采自137種考古文獻的精美玉器上千件,一冊在手,看盡8000年華夏玉器,是沒有條件去實地尋訪的一般讀者無尚的臥游神器。
圖表索引詳盡地注明了玉器圖片的出處,特別重要的還直接注明藏于哪家博物館,為尋訪玉器提供了重要線索。
☆ 無可替代的玉器估值寶典,玉器收藏高級參考書
本書對所有玉器進行了精準的時代考證,作了精確命名和分類。循著本書論證線索,即可類推一切時代和類型的玉器,對玉器估值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 326種文獻,玉器研究高級文獻指南
本書是玉器研究專著,無論在觀點價值還是文獻價值上,都是價值空前的一本參考書。僅列于書后的主要參考文獻就有326種:古籍24,考古報告75,考古簡報62,研究資料39,學術(shù)專著61,學術(shù)論文65。由此延伸出去的相關(guān)文獻更多。
☆ 中國古典文化研究高級參考書
本書涉及中國古代文化的眾多領(lǐng)域,在相關(guān)領(lǐng)域都有驚人的、甚至顛覆性的結(jié)論??勺鳛橹袊拿魈皆?、夏商周斷代及中國玉器、古史、古天文、神話、考古、古文字研究高級參考書。
作者簡介
張遠山,現(xiàn)居上海。研究先秦學、伏羲學三十年,已出版哲學、史學、文學著作17部,海內(nèi)外版本30種。代表作《伏羲之道》、《老莊之道》、莊學三書(《莊子奧義》《莊子復原本注譯》《莊子傳——戰(zhàn)國縱橫百年紀》)等。
研究方向:先秦學(前2070年~前221年):諸子百家之學、戰(zhàn)國史,重心是老子、莊子、公孫龍;伏羲學(前6200年~前2070年):上古時代陶、玉、銅,炎黃之戰(zhàn),重心是夏商周三易、河圖洛書、《山海經(jīng)》、甲骨文、金文等。
前 言
現(xiàn)存先秦文獻,不僅嚴重缺損,而且面目全非,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春秋戰(zhàn)國百家之學興起,對于傳世文獻各有棄取。二是戰(zhàn)國末年秦滅六國,盡焚各國史書和相關(guān)圖籍。三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毀百家之書和先秦圖籍。四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廢黜百家之書和先秦圖籍。四次滅頂之災(zāi),導致夏代《連山》、商代《歸藏》等夏商圖籍,東周列國的各國史書,《鄒子》《惠子》等百家之書,劉歆《七略》和《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大量先秦圖籍,全部亡佚。
殘存先秦文獻又多非全璧,比如《詩經(jīng)》原有三千篇,今存三百篇; 《尚書》原有數(shù)百篇,今存數(shù)十篇;《莊子》原有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 《公孫龍子》原有十二篇,今存五篇。殘存先秦文獻又多非原貌,不僅道家經(jīng)典《老子》《莊子》均非原貌,而且儒家經(jīng)典也非原貌,因為每一朝代都會根據(jù)時代需要加工改造。
由于先秦文獻嚴重缺損而百不存一,因此先秦研究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據(jù)殘存先秦文獻研究先秦文化,頂多只能窺見先秦知識總圖的極小部分。對于另外的極大部分,研究者或是不知其存在,或是妄加臆測,大多屬于盲人摸象的夢囈,毫無準星的胡謅。
由于殘存先秦文獻既非全璧又非原貌,因此陳寅恪知難而退地放棄了先秦研究。王國維知難而上地另辟蹊徑,以考古出土的先秦文物補充殘存先秦文獻之不足,一舉成為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的開山鼻祖。但是王國維憑借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商周簡帛等夏商周考古材料,頂多只能窺見殘存先秦文獻以外的一小部分,復原夏商周知識總圖依然渺茫。所以在王國維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一百年來的先秦研究仍然無法徹底擺脫困境,只能憑借夏商周的新出考古材料補充若干要地,無法復原夏商周的知識總圖。
夏商周的知識總圖,無法根據(jù)夏商周的考古材料直接復原,只能借助秦漢以后的考古材料和夏代以前的考古材料間接補充。但是前者屬于逆流而上,顛倒了文化源流和歷史因果,所以此路不通;后者屬于順流而下,符合文化源流和歷史因果,才是唯一通途。
伏羲學的宗旨,就是根據(jù)夏代以前的考古材料,首先復原上古四千年的華夏知識總圖,進而結(jié)合殘存先秦文獻,填補夏商周知識總圖的知識空白,解密夏商周知識總圖的歷史疑案,再與秦漢以后的中華知識總圖全面對接,最終貫通八千年華夏文化史和四千年中華文明史。
由于上古華夏共有四大族群,而華夏西部內(nèi)陸的伏羲族是唯一的彩陶族,華夏東部沿海的黃帝族、東夷族、南蠻族是玉器三族,所以我撰寫了《伏羲之道》《玉器之道》二書。
《伏羲之道》探索了夏代以前四千年上古伏羲族的彩陶之道,解密了上古至中古的一系列中國之謎。主要是“伏羲六十四卦”之謎、“伏羲太極圖”之謎,以及“伏羲連山歷”之謎、“神農(nóng)歸藏歷”之謎、“渾天說”之謎、“宣夜說”之謎、“太極說”之謎、“無極說”之謎,兼及夏代《連山》六十四卦之謎、商代《歸藏》六十四卦之謎、周代《周易》六十四卦之謎。
《玉器之道》探索了夏代以前四千年上古玉器三族的玉器之道,解密了上古至中古的一系列中國之謎。主要是觀天玉器之謎、祭天玉器之謎、威儀玉器之謎、裝飾玉器之謎,以及“萬字符”之謎、“萬舞”之謎、“昆侖臺”之謎,兼及夏代“巡狩五玉”之謎、商代“方明六玉”之謎、西周“祭天六玉”之謎、“絕地天通”之謎、“明堂月令”之謎、“天人合一”之謎、“蓋天說”之謎、《山海經(jīng)》之謎。
《玉器之道》對《伏羲之道》建立的伏羲學框架,進行了全方位的補充、擴展、深化、驗證,首先證明了伏羲學框架的邏輯自洽,進而通過上古考古證據(jù)與殘存先秦文獻的全面印證,厘清了上古華夏文化與中古夏商周文明的源流關(guān)系和因果關(guān)系。二書描述的上古四千年華夏知識總圖,既是中古兩千年夏商周知識總圖的最初基因,也是秦漢以后兩千年中華知識總圖的終極源頭,華夏八千年史的主要脈絡(luò)至此貫通。
2017年2月25日
后 記
2015年8月,岳麓書社出版了我的兩本新書?!独锨f之道》是我第二個寫作十年“莊子工程”的收官之作,《伏羲之道》是我第三個寫作十年“道術(shù)工程”的第一本書。責任編輯楊云輝先生專程從長沙飛到上海主持首發(fā)式,盡管大雨傾盆,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仍然熱情不減,預備的一百多套新書搶購一空。
《伏羲之道》是伏羲學的開山之作,而伏羲學是我先秦研究的分水嶺。此前我主要研究先秦道術(shù),宗旨是復原戰(zhàn)國秦漢“道術(shù)滅裂”以前的中古兩千年“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莊子·天下》)。伏羲學則是研究先秦道術(shù)的上古源頭,宗旨是復原夏代以前的上古四千年“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伏羲學是我意外發(fā)現(xiàn)的上古寶藏,我完全沒想到研究先秦的一切積累都是在為伏羲學做知識準備,而華夏祖先的卓絕智慧又遠遠超出了任何知識準備。所以我的伏羲學研究,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學習,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從零開始求道。于是華夏文化的開天辟地者,引領(lǐng)我穿越歷史風沙,回到上古現(xiàn)場,窺見了中華道術(shù)的“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我在知識準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對華夏文化起源史的初步探索,卻得到了始料未及的意外鼓勵。
《伏羲之道》被《南方都市報》評選為2015年“社科十大好書”第一名,認為“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上古價值體系做出了重新論斷。張遠山的研究科學性強,如剝蕉見心,讓讀者穿過歷史的迷霧,探求真相。讀者不得不對其豐富的論據(jù),嚴密的論證,驚世駭俗卻又不可動搖的結(jié)論望洋興嘆”(徐晉如)。
著名作家兼學者李劼先生撰寫了長篇書評《全息思維的文化源起》,認為“《伏羲之道》之于上古文化和上古歷史研究的開拓性,可謂前無古人。使上古史研究獲得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突破,可謂繼王國維古史研究之后的又一個里程碑式重大突破。如此重大的突破,假設(shè)王國維有知,恐怕就沒功夫去昆明湖自殺了”。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先生認為,《伏羲之道》建立的伏羲學框架不僅對探索中國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研究中醫(yī)起源也有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伏羲之道》出版以后,我著手準備撰寫《玉器之道》,系統(tǒng)考察了上古玉器三族的大量遺址。
我首先前往山東泰安市,登臨了泰山絕頂,考察了大汶口文化遺址,受到了大汶口博物館館長盧繼超先生的熱情接待。又順道路過北京,與《伏羲之道》的讀者朋友一起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陶器館、玉器館、青銅館。隨后前往內(nèi)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考察了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多處遺址,受到了新州博物館館長楊曉明先生的熱情接待。敖漢旗博物館前館長、紅山文化專家邵國田先生不僅親自擔任導游,而且熱心贈送了紅山文化的很多研究資料。
我又分別考察、參觀了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及其博物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及其博物館,浙江余杭良渚遺址及其博物館,上海青浦崧澤遺址及其博物館,參觀了江蘇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震旦博物館等等。實地考察得到了書本上難以覓得的第一手資料,獲得了書齋中難以想象的豐富感受,對于《玉器之道》的寫作幫助極大。
經(jīng)由李劼先生介紹,我結(jié)識了紐約的玉器收藏家顧為群。經(jīng)由薄小波先生和湯光明先生介紹,我結(jié)識了上海的陶器收藏家馮學鋒。顧、馮兩位先生慷慨提供了他們多年收藏的上古玉器、上古陶器以及其他藏品的實物、圖片,允許我在書中自由選用。
還有很多不愿具名的朋友,或者贊助考察經(jīng)費,或者饋贈參考書籍,或者尋找資料圖片,或者校閱探討文稿,或者連載轉(zhuǎn)載書稿,或者安排公益講座,對我的考察、研究、寫作,以及伏羲學的傳播推廣,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伏羲學目前處于開荒拓地的起步階段,我牙牙學語的有限成績,只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待有識者批評,更期待有志者加入。伏羲學的未來發(fā)展,需要各門學科的大量優(yōu)秀學者和無數(shù)新生力量加入研究行列,通力合作,共同探索,辨疑駁難,繼長增高,不斷廓清“東方神秘主義”的重重迷霧,逐漸揭開“中國之謎”的神秘面紗,最終找到中華文明的知識總根,貫通華夏文化的八千年史,完成炎黃子孫的認祖歸宗,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17年3月6日
關(guān)注中國財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