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華大學文化經(jīng)濟研究院主辦的“2018清華大學藝術與資本論壇”在清華大學中央主樓隆重召開,來自文化藝術、學術、資本等不同領域的40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yè)大咖、主流媒體濟濟一堂、暢所欲言,共同呈送了一場精彩的思維碰撞盛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黃雋教授為大家?guī)砹怂挠^點。
藝術品市場隨著最近十幾年的發(fā)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市場的關注,藝術品市場可以分成三塊兒內容:消費、收藏、投資。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消費和藝術品金融的內容。
一、藝術品消費
拉動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三架馬車”,第一架是投資,第二架是進出口,第三架是消費。長期困惑我們的是拉動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這三、四十年過程中投資一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2014年拉動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結構的動力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也就是說消費超過投資,超過了進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第一大動力。峰值是在2016年,對GDP的貢獻達到了66.4%,去年由于進出口的增長有所下降,但是它仍然是第一位,是58.8%。實際上消費升級成為最近這兩年經(jīng)濟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去年我們做了發(fā)改委的關于消費升級的課題。做一下細分,中國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結構已經(jīng)由生存型轉向了享受型和發(fā)展型。前面是吃穿住,比較關注的是交通通信、文化娛樂、醫(yī)療保健,前幾個是在在總支出中下降的趨勢,后幾項呈現(xiàn)明顯的增長,這實際上是中國消費升級的非常顯著的特點。也就是說享受型需求和發(fā)展型需要增長得非??欤@樣的結構不光是在城市,農村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變化。
中國經(jīng)濟的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消費升級
需求是從吃穿用轉向了對生活品質的需求,文化精神消費等消費持續(xù)增長,對財富管理的需求都有了很大的增長,藝術品能夠集合這兩者需求非常好的載體。可以看到無論是設計、藝術開始進入家庭,進入學校,進入社區(qū),進入醫(yī)院,成為舒緩和調節(jié)人們精神健康的重要載體。藝術和很多的商場、酒店、地產(chǎn)結合,假如說在北京的僑福芳草地、上海的K11,還有很多特色性的酒店,你會發(fā)現(xiàn)有設計感、差異感的商業(yè),通過藝術的滲入,可以提升商業(yè)的品質和價值。
藝術屬于小眾的消費,設計是面向大眾的。我們研究藝術品市場的時候非常困惑。困惑的是什么?大家覺得國外人均GDP5000美元的時候,超過6000美元的時候會出現(xiàn)藝術品市場的大爆發(fā),但是在中國到了9000美元,仍然在藝術品市場的從業(yè)者,無論是經(jīng)營畫廊,或者是舉辦博覽會的,大家都沒有感覺到消費的大爆發(fā)。實際上,現(xiàn)在設計的消費已經(jīng)被所有的人接受了,我認為設計的消費是藝術消費的前奏和基礎?,F(xiàn)在有設計感,有美學元素的輕奢商品在市場上受到幾乎所有老百姓的追捧。這樣一種發(fā)展一定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我們國家正處于這樣一個過程中,今天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他們和50后、60后的生活閱歷不一樣,雖然我們在拍賣市場上現(xiàn)在購買比較昂貴的高檔藝術品的主要是50后、60后,但是當你走到藝術北京的博覽會,或者在上海西岸的博覽會上跟你迎面走過來的都是年輕人的面孔,跟我到歐洲和其他國家看的博覽會的感受不一樣。今天的80后、90后、00后,他們的生活閱歷,他們的視野,他們的教育經(jīng)歷,他們的生活理想和50后、60后的父母完全不一樣,他們對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質的要求會更高,他們對藝術的追求會更簡單、更開放、更認同和自己生活相近的當代藝術,也更愿意把藝術和設計融入到他們的生活。
雖然我們在各種報告上,無論是胡潤的報告還是瑞士銀行的報告,說中國的財富人群如何的快速增長,其實在藝術品市場上,我們覺得這些財富人群的增長和在藝術品市場購買大件藝術品,比如說在中國拍賣市場活躍的客戶也就是1000人左右,所以和龐大的財富人群相比,雖然財富人群增長得很快,但是在拍賣的高端市場上真正能夠舉牌的人,或者說非常活躍,經(jīng)常買的客戶并沒有隨著財富人群同比例增長。其實藝術的收藏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不能完全和你的收入、財富劃等號,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理念上、情感上的認同,除了和收入有關以外,還和生活背景、生活情趣、生活方式、美育教育有很多的關系,這些都需要時間?,F(xiàn)在的80后、90后很多年輕人的藝術修養(yǎng)、美育教育水平其實有了很大的提高。荷蘭有一個學者曾經(jīng)做過一個調查,做了一篇論文,在中國上海財經(jīng)大學和荷蘭的蒂爾堡大學 、美國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做在校大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對比分析,他發(fā)現(xiàn)今天中國大學生美育知識不輸給歐美。展望未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會有一個非常好的前景,我們都還在路上。
?二、藝術品金融
藝術品行業(yè)的很多人一說到金融就覺得金融是在炒作,金融是在包裝,金融有時候是禍水,對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有很多的非議。金融的概念遠遠超過了投融資,很多人把金融的概念等同于投融資,今天每個人每天都有可能跟金融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說支付。我們觀察生活中的細節(jié),我們家樓下有一個超市兩年前我去買東西的時候,收銀員會問你現(xiàn)金還是銀行卡,今天他問你微信還是支付寶。金融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很多的聯(lián)系,金融除了投融資以外還有跨期配置資源的很多功能、管理風險、服務功能等等。
(一)藝術精品的特征
大家說藝術品門檻高,有精神價值,是小眾市場,有流動性等等。大家要注意,如果藝術品作為金融資產(chǎn)的一部分,不是說所有的藝術品都能夠成為金融資產(chǎn),也就是說其實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能夠作為金融資產(chǎn),也就是藝術精品。經(jīng)常我們講“亂世黃金,盛世收藏”,藝術品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動產(chǎn)。二次世界大戰(zhàn)過程中的法國,股票市場非常的低迷,債券市場也很低迷,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法國,藝術品的市場是上升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因為藝術品是動產(chǎn),你想要逃離一個地方的時候,你有一個別墅能背得走嗎?那是不動產(chǎn),而藝術品是動產(chǎn)。蔣介石1949年的時候用船裝走了300萬兩黃金,還有幾千件故宮的藝術品,為什么他會拿這些東西?當時黃金還是貨幣,到今天黃金還是有價值的,但是藝術精品的特點是動產(chǎn),體積小、價值高。換句話說,一個藝術精品也是一個硬通貨,在盛世的時候藝術品拍賣的價格高是一種炫耀性的消費,告訴大家我對文化的喜愛,我的文化層次。亂世的時候藝術品也是一種隱私資產(chǎn),非常容易藏匿的資產(chǎn),體積小、價值高。
?1、第三方擔保模式
?最近拍了一個世界上最高的藝術品就是達芬奇的《救世主》,是在佳士得拍的,人民幣29億左右。在這之前這個藝術品已經(jīng)有第三方擔保,擔保價格是1億。對于所有的拍賣行來講,今天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征集非常好的藝術品,所以要征集尖貨、征集生貨,在征集的過程中賣家就會說,我必須要賣出1億美元以上,如果不給我做這個擔保的話,我就不賣。如果賣不出去就是生貨,最近這兩年在歐美藝術品市場上,達芬奇的《救世主》這個作品是在盧浮宮展出,這個作品第三方給它做了1億美元的擔保,最后拍出了4.5億。這個過程中,第三方進入了以后,最后的結果是如果這個作品拍不出去第三方用1億美元拿走,出去拍出去了,賣家和第三方協(xié)商溢價那部分的分成。這個空間很大。這樣一種操作在歐美市場非常的普遍。
?2、私人銀行
3、藝術品基金
4、藝術品家族信托與家族辦公室
英國有一只基金專門做拍賣市場上的第三方擔保,比如說美國很著名的私募基金凱雷投資了藝術品金融工資叫雅典娜也做這樣的業(yè)務。除了投融資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服務,比如說私人銀行、藝術品基金、藝術品家族信托與家族辦公室。在中國熟悉藝術品行業(yè)的人都知道,所有大的藏家和大畫家去世以后,身后都有一堆的官司,孩子跟孩子打,孩子跟母親打。前兩天有一個朋友給我發(fā)了微信講到了畫家去世了以后財產(chǎn)怎么分配的問題。其實家族信托和家族辦公室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家族信托很重要的功能是可以把財產(chǎn)的所有權、收益權、處置權完全分開。
5、藝術品基金會與慈善社會責任
藝術品可以和基金會、社會責任聯(lián)系在一起,2016年出臺的慈善法和去年銀監(jiān)會、民政部聯(lián)合出臺的慈善信托管理辦法都是鼓勵藝術品可以通過一種渠道做慈善。因為當企業(yè)做大的時候無法回避社會責任的問題,無論是基金會還是通過慈善信托都可以享受免稅的待遇。
6、藝術品保稅區(qū)與自由港
上海的西岸也在和瑞士合作,成立中國的第一個自由港。自由港的含義是境內關外,中國的境內但是相當于在海關的關外。藝術品保稅倉庫最大的優(yōu)勢是“保稅”,幫助客戶節(jié)約資金。
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健康的發(fā)展是中國藝術品金融發(fā)展的前提,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伴隨著財富的增加,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對藝術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同時對財富管理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強烈。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