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8月10日電 題:“芪農(nóng)”老張的脫貧故事
2003年,46歲的貧困戶張吉從北岳恒山深處的石窯洞里,搬到山外的三間大瓦房后,他家第一次通上了電,14歲的大女兒第一次走進了小學課堂。
這兩年靠種黃芪,張吉在北岳恒山上海拔近2000米的地方發(fā)了財?!败无r(nóng)”老張同時還是縣里的“鑒芪”能手,哪個是野生芪,哪個是速生芪;是產(chǎn)自甘肅、內(nèi)蒙古還是來自恒山深處,他一看便知。今年,張吉捧回了大同市脫貧攻堅奮進獎。
渾源縣大橋村是個移民村,2003年之前,組成它的6個自然村散落在恒山深處,其中3個通了電,3個未通電。張吉所在的獨龍村,村民祖輩住在石窯洞,搬下來之前家里沒通過電。
“山上沒有電,可咱有‘家用電器’:一個手電筒,還有個收音機?!睆埣蛉ふf。
張吉的老婆張鮮平經(jīng)常抱怨,雖說她也出生在另外一個自然村,但是娘家村里通了電。“孩子們第一次見電視都是在俺娘家。趕著毛驢下山磨面走十二里山路,來回要一天時間?!睆堳r平嫁給張吉后,嫌麻煩,沒下過一次山。
只有幾十口人的獨龍村,地可不少,有1000多畝?!吧狡碌兀婚L糧食,也沒個路,只能挖點藥材背到山下?lián)Q點糧食?!?/p>
好在恒山產(chǎn)黃芪。恒山黃芪又叫正北芪,是道地藥材,頭幾年價格不行,野生的也挖不到多少,張吉一年只能賣三五千元。
2003年,村支書郭德勝帶領(lǐng)6個村的村民搬出了大山,住進了山腳下移民村的瓦房。2005年,張吉賣了驢,終于給家里買了一臺電視機——一個真正的家用電器。
下山后,要地沒地、要糧沒糧的村民每年秋天還得去山上挖黃芪換錢,只刨不種,差點讓正北芪絕了種。
“沒辦法,只能再領(lǐng)著村民返回山上修路種黃芪,修路費了大力氣,種芪簡單,把野生芪的種子撒到山上,再進行仿野生種植。”郭德勝說。
大橋村2萬多畝地,有1.5萬畝適宜種黃芪。這幾年,種在山頂上的黃芪越來越多,價格也節(jié)節(jié)高升,供不應(yīng)求。2013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20戶農(nóng)民的3000畝黃芪加入合作社統(tǒng)一管理。2016年,大橋村在裴村鄉(xiāng)第一個脫了貧,全村437口人人均黃芪種植面積20畝。
逮著機會的張吉不甘落后,去年成了獨龍村第一個種芪超過100畝的人。這100畝有多少收成呢?郭德勝幫著算了一筆賬:“種下五六年后可以刨,每畝產(chǎn)1500斤,按今年價格每斤15元,減去人工等成本3500元,每畝收入近兩萬元。到2020年后每年挖20畝,老張家每年收入40萬元?!?/p>
近幾年,黃芪成了渾源這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的支柱產(chǎn)業(yè),種植面積近30萬畝,其中規(guī)范化仿野生種植面積16萬畝,野生撫育面積12萬畝,黃芪成為全縣脫貧致富的好幫手。大橋村今年成立了專門的公司,計劃將黃芪進行精細加工。
日子一天天變好,“家用電器”的辛酸也早已成為歷史。如今,張吉家里冰箱、洗衣機、電腦等一應(yīng)俱全。
“山上用過的東西就剩這么個家伙了?!睆堳r平拍著一個老木柜子說。一旁,滿臉笑容的張吉開始琢磨著買輛車,“山路不好走,就買個越野車吧。”
關(guān)注中國財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