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P2P平臺在2018年的夏天合唱了一曲“涼涼”。入夏以來,已有超過100家跑路、清盤或逾期,其中不乏百億級的大平臺。投資者人人自危,困惑情緒甚至在從業(yè)者這些局中人之間彌漫開來,隨著監(jiān)管繼續(xù)從嚴、從緊,新一輪“大浪淘沙”仍在持續(xù)。在此之際,新華網財經部推出系列策劃《當網貸平臺撞上“雷七月”》,此篇為《問題網貸平臺是否有跡可循 小白投資者要小心!》。
P2P作為近年來一種熱門的投資產品,憑借高曝光度、高收益回報和便捷的投入取現方式優(yōu)勢,盡管投資平臺良莠不齊,產品也一直存在較多爭議,仍然不妨礙其成為倍受許多人青睞的產品。
然而,近期,隨著唐小僧、錢滿倉、聯(lián)璧金融等廣為人熟知的平臺接連出事,P2P行業(yè)陷入了密集爆雷潮。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6月以來,爆雷平臺已超過百余家。
對于單個投資者而言,一方面對P2P較高的收益率難以割舍,另一方面可能要面對血本無歸的慘痛結局,是否真的只有自認倒霉?其實通過梳理,可以發(fā)現那些爆雷平臺并非無跡可尋,東窗事發(fā)前似乎都存在著某些共性。
發(fā)標異常
如果一個往常發(fā)標頻率并不高,且利率一般的平臺,突然出現發(fā)出大量短標,且資金量過度集中的情況,那么需要小心了!
通常來說,這類“詭異”標的的出現,多少與平臺缺乏資金有一定聯(lián)系。平臺有可能想通過假標來以舊還新,或是想撈一筆跑路等。
比如,4月12日善林金融旗下網貸平臺在被查后仍可正常發(fā)標,旗下官網披露的最新投資動態(tài)還顯示,仍有投資人在善林金融總部被查封后進行投資。
利率畸高、“優(yōu)惠”活動頻繁
一般來說,正常的P2P是依靠收取手續(xù)費盈利,不太會給出過高利率。不過,也不乏有些平臺在成立之初,確實有可能會通過給予較高利率的方式來吸引人氣。但隨著平臺壯大,利率也將逐步恢復行業(yè)平均水準。
通常來說,平臺在成立一年后,基本會處于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此時若再度出現奇高利率,或者以變相返現、免費購方式吸收資金的情況,那么不排除平臺已遇上兌付危機了。
比如錢寶網,去年底爆雷前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了20%-40%。而前不久出事的唐小僧平臺,盡管收益率不如錢寶網,但卻一度被譽為“民間四大高額返利平臺”之一,為了吸引用戶注冊投資,最高返利甚至達到100元返現30元。
此前,銀保監(jiān)會主席郭樹清便曾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要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體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超過6%的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p>
運營數據異常
有些投資者,投完錢就完事大吉了,對于平臺的運營情況并不是很關注。但事實上,平臺每月或者每季度出的運營報告中,其實也能反映出不少問題。
諸如,借款人數量、投資人數量、待還資金、營收數據,以及逾期率和壞賬率,尤其要注意平臺的風控資金是否足夠覆蓋壞賬和逾期。
比如唐小僧就曾被曝出運營數據造假。據唐小僧公布的數據,其交易量在2016年9月到11月這三個月里,增加了130億。但單月數據統(tǒng)計表卻顯示,這三個月的交易量累計應為106億。兩個數字之間出現了高達24億的誤差。
此外,唐小僧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2月底其累計交易額為486億。而網貸天眼對其單月數據累計相加后發(fā)現,唐小僧的累計交易額大約為417億,兩個數字誤差高達70億。
提現困難
正常來說,產品到期后投資人即可從該P2P平臺正常支取資金。即便出現問題,平臺也會發(fā)布公告予以說明。
但有時平臺突然出現限制用戶提現的情況,那就一定要當心了。這很有可能是公司在經營上遇到了困難,為了給跑路做準備而限制平臺的資金流出。
比如,2018年6月中下旬,同為“四大高返利平臺”之一的聯(lián)璧金融平臺已無法正常提現,并且發(fā)生了聯(lián)璧金融APP無法正常訪問的狀況。
因此,當平臺發(fā)布公告限制取現,或大批量提現申請不被通過時,投資者需要對此抱以高度警惕,必要時及時采取針對措施。
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