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由《收藏投資導刊》4月中旬舉辦的“天地大美——新時代中國藝術名作品邀請展”已經(jīng)落下帷幕,但我們將持續(xù)不斷的推進中國藝術品收藏事業(yè)的發(fā)展。作為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史可以稱得上是源遠流長。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中華文明史同時就是一部中華文化藝術品的收藏史。許多著名歷史人物,如歐陽修、蘇軾、米芾等都是收藏名家,藏品非常豐富而且品位高超令人欽佩,同時他們對所收藏品進行流傳有序地考證與研究,費盡畢生精力著書立說,為今人研究古代收藏史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jù)。
《天地大美——新時代中國藝術名家作品邀請展》嘉賓合影
展覽現(xiàn)場
明代收藏家項元汴為保存中華珍貴文物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有史可鑒,據(jù)《故宮書畫錄》記載,項元汴收藏共計四千六百余件,他以一己私人之力,收藏量已達故宮名家精品半數(shù),此外又有《宣爐博論》、《墨林山人詩集》等著作傳世,為后人積累了許多鑒藏知識與經(jīng)驗。當下收藏家考查一幅古書畫的源流時,如果有了項元汴的題跋,基本可以身價倍增。
收藏對于個人來說是陶冶情操的事情。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祿》中談到了收藏的樂趣,“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疏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商周。端硯涌巖泉,焦桐鳴玉佩……是境也,閬苑瑤池未必是過”。明代《長物志》、《格古要論》等古玩典籍提出“玩物長志”的主張,認為“鑒古可以進德,收藏可以成才”,董其昌《骨董十三說》等從養(yǎng)生的角度談收藏的意義,稱玩古董可以“怡生安壽”,“可以舒郁結之氣,可以斂放縱之習”,“有卻病延年之助”。
收藏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說則是保存和發(fā)展文化的一種具體實踐。比如意大利因美第奇家族的收藏而造就了文藝復興,民國時期因張伯駒的收藏而使諸多國寶級文物得以保存在國內(nèi)。
時至今日,西方當代藝術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也與很多財富家族和企業(yè)把財富投向文化藝術領域而密不可分,如石油大亨大衛(wèi)·洛克菲勒是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的締造者,遍布全球的古根漢姆美術館源于所羅門·R·古根漢姆的系統(tǒng)性收藏。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的企業(yè)家群體很多已經(jīng)超越了追求財富的階段,也開始參與到收藏文化的建設當中。他們擁有文化情懷和文化使命,并用文化來豐富自己。
中國企業(yè)家參與藝術品的收藏,對中國文化藝術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多是一種理念。他們依托對于社會的思考和人生的體驗,依靠對世界的體悟和感知,將引領大眾對文化的認知,提升大眾文化的內(nèi)涵與品質(zhì)。
企業(yè)家是構建中華主流文化的代表,他們對文化有著共同的擔當和堅守。通過對藝術品的收藏和傳播,可以讓中國文化藝術煥發(fā)時代的光輝,同時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塑造國家形象,促進新的文藝復興的到來。
收藏品是人類文明的物證,是一個時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的印跡,亦是收藏者的一種精神寄托。收藏的真正意義在于傳承、發(fā)揚。收藏不僅是一種陶冶情操、怡養(yǎng)性情的個人行為,更是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自然選擇。真正的收藏家,是內(nèi)心藏有火種,以一己之力,傳承人類文明的人。他們通過收藏,感悟傳統(tǒng)文化,提升審美水平,豐富文化內(nèi)涵,凝聚民族精神,進而促進文化事業(yè)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吳為山 《空谷有音——老子出關》青銅? 74x93x33cm
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